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每日观点:矗立1300多年的乐山大佛,正千疮百孔……

来源 : 博物馆看展览    时间:2023-07-01 02:11:44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乐山大佛头部明显的条带状裂痕:之前仅在发际线,如今向下贯穿眉毛。而下巴处的空鼓形成斑片,也已翘起明显的裂纹。 | Wikipedia

矗立1300多年的乐山大佛,正千疮百孔。 2018年,大佛胸腹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破损和开裂。 中铁科研院文保中心 (负责乐山大佛的修缮工作) 耗时 200天 ,对大佛 胸腹部约22平方米的开裂部位进行了清除、修复和临时性加固, 但仅能保证3-5年内不坍塌。 2022年,距上次“抢救”不到两年,大佛的头又“病”了。 条带状的裂痕之前仅在发际线,如今向下贯穿眉毛,下巴处的空鼓形成斑片,也已翘起明显的裂纹。 大佛头上有1047个螺髻损坏,目前也只修复了将近200个。 而这些螺髻正是古人在修建大佛之初预留的精密排水系统。 中铁科研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表示,影响大佛的因素很多,眼下的主要病害,是 以头部为主的空鼓开裂 (维修层和原本的结构层中渗入空气造成开裂) 和渗水。 乐山大佛建于唐代开元元年 (713年) ,据传由海通禅师组织修建,佛像从凌云山开凿而出,人工自上而下开凿。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通高71米,直到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1300年来,大佛屹立风雨之中, 除了基础的 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等问题, 侵蚀大佛的最主要因素是渗水。

1962年、1963年,连续四年的大饥荒中,岷山上漂浮众多饿殍,人们发现乐山大佛这两年里两度闭眼。皆因遭受数年的酸雨冲刷,眼睛的颜料受到侵蚀 | Wikipedia


【资料图】

乐山的水并不干净。 建国后,乐山地区开始发展化工产业,化石燃料使当地化工厂排放许多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乐山大佛所在地属于地下水的排泄区,大气降水 (地上水) 通过基岩裂隙渗入岩层转化为地下水,并通过佛身渗流,对大佛岩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渗水的更大比例来源于雨水 。 大佛地处四川盆地,空气湿度较大,发生了大量酸雨的 湿沉降: 即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 硫酸或硝酸气 溶胶,被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腐蚀佛像。 文物专家曾志亮这样形容这种危害, “就像胶原蛋白流失了,大佛的表面沙泥化,表皮被剥失,加速岩石崩解。” 据《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在1982-1985年内,乐山全年降雨日数为175天,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368mm, pH平均值为4.51到4.69 ,皆属于酸雨范围。 但酸雨对大佛的侵害不仅是表面的。 乐山大佛的整体材质是红色砂岩,耳朵和鼻子里是木质结构。 裸露在外的大佛长期被酸雨渗透,木质结构出现开裂、鼓起。80年代,大佛南北侧250米范围内形成冲蚀坑72个,坑的最大深度为4.7米。 如果不断被酸雨渗透腐蚀,造成佛像内部岩体脆弱,一旦遇到强烈地震,大佛就要移位或跌入江中。 酸雨渗透,让乐山大佛难以修复。 1915年,法国人色伽蓝拍摄的照片里,佛身被藤蔓包裹,而佛头的口鼻之处,草木破石而出 | Wikipedia 通常,游客以为乐山大佛天然地裸露在外,其实并不是。

建造之初,大佛涂满彩色妆銮,为保护佛像免受雨水冲刷,也便于信众在阁内层层攀援,近距离朝拜,古人给大佛打了“伞”—— 贴合佛像修建了一座木质保护阁 。

唐代称“大像阁”,北宋又称“凌云阁”。

大像阁复原图,乐山大佛完全被覆盖在建筑物之内 | 乐山大佛博物馆

这座木质结构的“大像阁”已被毁坏 ,毁坏年代不明,有的说元代,有的说明末。如今大佛膝上平台残留了立柱管脚隼卯眼,就是其存在证明。

给佛像撑“伞”在修建和保护石窟文物中十分常见,例如,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炸毁的 巴米扬大佛 ,佛像嵌于石壁之内,有效阻挡了光照和雨水侵袭。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照 |Wikipedia

位于龙门石窟的 卢舍那大佛 ,同样在修建时沿山体凿了一个“棚子”挡雨,大大减缓了渗水的可能性。

卢舍那大佛 |Wikipedia

乐山大佛修复专家认为,“ 大像阁”的存在不只是解决降雨的问题,它还避免了岷江水对大佛的冲刷和周围空气湿润度的影响 。 大佛顶上的头发(俗称 \" 螺髻 \" ) ,共有 1051 个。这是 1962 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 wikipedia.org

大佛头部还有一套古人在修建大佛之初预留的精密排水系统。

建造者利用大佛头部的螺髻进行排水,共1051个。螺髻表面为抹灰,内层为石灰(有效防水),厚度各5-15毫米。大佛头部共有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 不止螺髻,大佛上的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形成一整套排水系统。 大像阁已经消失,而这套防渗水系统也损毁不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说, “若条件允许,恢复‘大像阁’或采取其他遮护措施,当是避免大佛日晒雨淋的最好、最彻底的办法。” 但几十年来进展缓慢,一些古人修建大佛时解决渗水问题的机制尚未摸透—— 比如水会流动在哪些部位的石头?地表水渗到大佛上面,它的水质纯度是怎么样的?都还不能100%确定。 所幸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团队利用新型技术完成了对石窟文物渗水问题探查的先例: 2015年,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中,詹长法带领团队使用了8种地质勘测技术,将整个岩体内排水渗水的通路都摸清摸透。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 Wikipedia

但这种技术尚未应用在乐山大佛的实际修复工作中。

关于“抢修乐山大佛的九曲栈道”的小型维修项目在去年启动,将对九曲栈道的数十龛佛教造像进行石窟式考古。

在川渝地区,除了最大的乐山大佛,还有上千座石窟寺,它们都面临雨水和渗水的威胁。 我们需要更多力量为这些“不能说话”的石窟文物发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地理中文网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 了解热门展讯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