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面对气候变化,文物保护要有前瞻性

   时间:2021-10-13 14:40:26

  面对气候变化,文物保护要有前瞻性

  记者:山西文物受损的最新情况如何?目前省文物局开展了哪些抢险修缮工作?

  任毅敏:截至10月11日19时,山西省各市上报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等情况。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03处。

  据初步调查,文物受损较为严重的有晋城市、晋中市、运城市、阳泉市、吕梁市、太原市,约占全省的90%以上。国保、省保单位主要险情是屋面小面积渗漏及周边护坡岩体、地基等出现滑坡等问题,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相对多一些。在社会上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是平遥城墙发生部分墙体坍塌,坍塌和滑落的墙体段落共51处,其中内墙夯土坍塌的有15处,内墙女儿墙及顶部海墁层悬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处,所幸的是未造成人员伤害。

  目前,省文物局抢险修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是进行雨季防灾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加强日常管理,采用遮盖、临时支护等措施对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二是加强应急值守,要求各地做好险情监测,发现险情的要及时处置,确保文物和周边群众安全,同时对全省文物单位险情情况进行统计;三是组织全省有资质的单位主动介入,进行现场排险,各地正在抓紧编制抢险方案。

  记者:古建筑在我国分布情况如何?它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徐怡涛:古建筑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也最直观的一个窗口。我国古建筑的分类非常广泛,它是指在1840年以前修建的建筑工程,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遗址都跟建筑有关。古建筑不但涵盖了我们所熟悉的宫殿、园林、寺庙、民居,城墙、陵墓等也同样属于古建筑的范畴。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本无字之书,每一个时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印记,一砖一瓦间流淌着历史,飞檐斗拱中见证着文明。北京中轴线和登封古建筑群,辉映着天下之中的传统理念;苏州古典园林如凝固的诗画,于四季的变换里描摹着士大夫的风雅;安徽古村落的花板雕梁,在潜移默化中渲染着耕读报国的家风……和其他的不可移动文物相比,古建筑更加真实可感,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浸润式的。

  任毅敏:山西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53000多处,其中古建筑有28000多处。山西古建筑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早期木结构建筑序列完整,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此后多数朝代的建筑在山西都能找到;二是类型丰富,从城墙到寺庙道观再到民居会馆,无所不包;三是古建筑分布较为平衡、各有特色,晋东南地区是早期木结构遗存重点集中区,而大同地区的古建筑则呈现更为明显的佛教特色。这些古建筑一旦被损坏甚至摧毁,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伤害不可想象。

  记者:除了山西省,此前河南省的文物也曾受到暴雨的侵扰。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

  任毅敏:干燥是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的重要条件。过去北方气候干燥少雨,少地质灾害和虫害,比起南方更利于木质建筑保存,所以很多建筑和塑像彩画得以代代传承。但随着气候变暖,北方雨水增多,来自环境的挑战愈发频繁。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需被考虑在内。在资金投入方面,山西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当前的资金投入和文物保护所需的资金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此外,当前我国维护文物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没有引入足够的社会资金。

  在人才方面,我国从事文物保护的专业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和修复人才比较缺乏。大量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老龄化、后继无人等问题,因此大量亟待维护、修复的珍贵文物只能“无奈地等待”。

  在应急措施方面,我国针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紧急情况或特殊情况的措施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政策保障、修缮工程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性措施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徐怡涛:我们常说“水火无情”,文物面临的主要破坏正来自这两方面。雨水、空气凝结水、江河水、湖水和海水、地下毛细水等,均以不同方式影响文物和古建筑。石、陶、土、木等材料容易吸收水分,渗入文物建筑的雨水会造成原本脆弱的材料软化和溶解,通过冻融作用、生物作用等损坏和腐蚀文物。除受降水影响外,空气湿度较大时,空气中凝结水会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加快文物表层风化过程,同时促进微生物在其表面的生长,威胁文物安全。另外,暴雨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土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对文物造成破坏。

  火分两种,一种是天火,另一种是人为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火灾,目前来看后者带来的影响更大。我国文物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且所用木材年久干燥,耐火等级低,起火后燃烧速度极快。而目前大量的古建筑就位于普通人生活的场所,因此无法避免频繁用火用电,由此带来火灾隐患。

  所有的文物修缮应当基于价值研究、结构研究、技术研究,不只是还原文物外表这么简单。保护古建筑在于保护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彰显出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而非仅仅为了保存古建筑的物质躯体。要想体现古建筑修缮的“魂”,就应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艺特征,采取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维修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施工,达到材料、工艺、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而要做到上述基于价值的研究性修缮,则必须强化并前置各项研究,全面优化完善文物事业的管理体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记者:面对这些威胁挑战,文物保护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任毅敏:面对气候变化,文物保护要有前瞻性,提前做预判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制定合理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山西很多文物保护单位与当地公安机关、村委会都建立了联动机制,以便灾害来临时及时调动人员保护和转移文物。今后我们将继续重点开展这方面的应急演练。

  徐怡涛:为文物“撑伞”,不仅在灾害之时,更在日常之每刻每时。下雨了防水,火灾了防火,这样的应急措施的确很重要,但并非长久之计。以古建筑的日常维护为例,平常一些不起眼的工作,比如屋顶拔草、更换个别椽子或门窗构件、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就能帮助古建筑延年益寿。但如果年久失修,小漏洞会带来大隐患,即便没有突发暴雨的冲刷,古建筑也会在日常风吹日晒中走向消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修缮文物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尽量保持文物的真实性,让文物本体现存的价值能尽可能多地保存和传承下去。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使用要经过科学论证、设计和审批,要有必要性,要经过实验,确保不过度使用。对于现代材料的使用要具有可逆性,可以被去除而不会损害文物本体。 【编辑:刘星辰】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